在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,绘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,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、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。绘画具有丰富多彩的色彩,

在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,绘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,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、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。
绘画具有丰富多彩的色彩,形状和结构材料,儿童通过绘画,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,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。
不仅如此,儿童从小学习绘画的意义不在于他们应该如何去画,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传递自己最喜欢的东西,然后以微妙的方式养成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,从而由内而外地得到成长。其中具体体现在:


1、知识的全方面发展
儿童开始学画画的时候,会关注自己生活中的事物,然后在作画的过程中表达出来。
美术课堂讲解范围广泛,涉及艺术、文学、自然科学、哲学、伦理学以及生活中的各种常识。
比如带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筑巢的小鸟,观察鸟窝的样子,然后跟孩子说先把鸟窝和小鸟画在纸片上,再告诉孩子快要刮大风了,鸟窝不结实了,快给鸟窝加上更多的保护吧……这个时候孩子就会饶有兴趣地发挥他的创意,用各种图案和线条把鸟窝包围起来。
这样不但达到了让孩子动笔动脑的目的,又培养了孩子爱护小动物的情感。
情感是学习的动力,画画有利于儿童情感宣泄,使身心发展得到平衡。同时,美育又能陶冶情操,使儿童情感境界得到升华。艺术能使人充实和完美。
2、提升动手能力
据相关专家介绍,让孩子动手制作能更好更快地发现孩子的潜能和无限的智慧。
学画画的过程能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的画笔、颜料、纸等各种各样的工具材料,孩子们利用这些有限的材料可以制作出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。
3、创造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
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孩子成长路上应具备的重要心理品质,通过画画创作来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以及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力,周密的思考与计划能力,独特、流畅与变通能力。
儿童通过观察进行的视觉思维,是儿童早期的思维活动,他们通过创造视觉符号表现认识,发展智慧,提高形象思维能力,促进逻辑思维发展。艺术活动可以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。
4、记忆能力和个性的发展
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创造。美术创造活动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,培养自尊、自律、合作动机和自我激励的品质,培养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。
很多时候,孩子的绘画作品给成人们的感觉就是“稚嫩”、“毫无艺术感”……但这并不代表孩子的作品毫无意义,其实孩子的作品只是在成人思维中缺乏理解成分。
孩子往往是将自己在感受外物时储存在脑海里的记忆翻找出来,然后以稚嫩天真的方式抽象地表达出来。有心理学家认为,仅以创作性而言,孩子在5岁以前堪比绘画大师。
他们的绘画内容并不是虚无的,是对现实的一种记忆恢复,只是表现方式不是我们成人惯有的接受方式而已。
5、感知能力的锻炼
画画主要通过视觉和触觉感受进行,感觉是人发展认识的前提,儿童的认知能力大多依靠形象思维获得。
画画是孩子距离客观世界最近、最直接的一种活动。在画画的过程中,孩子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大自然和生活。
画画的孩子每天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,专门研究不同的观察方法,并切实地对不同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与描述。
这样长期积累,孩子就可以越来越完整、越来越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,感觉也会越来越敏感。
换句话说,就是孩子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强,也就是越来越聪明。
6、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
儿童在学画画的时候,当然少不了自己准备绘画工具和寻找绘画素材,还要自己构思画面,给画面塑造构型,给画面涂色、修整等。
从始至终所有的全过程,无论是动手还是动脑,都是完完全全独立完成而且永远不能和其他人一样。
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。画画是一种综合性教育,它通过感性与理性,动脑与动手、艺术和科技、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,在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。
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在孩子的童年时代,关于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训练上,没有任何一种活动能与画画相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