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四通八达”构成了神墨绘画的核心价值,也是绘画教育的核心目标,有了核心目标,方可称为“以画化人”、“意绘启慧”,这样一来,启迪天性也就能够在教育中真正实践了。
2015-08-15
[作者] 罗一鸣

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颗种子,这颗种子虽然在你内心,但也不一定属于你。你能让他发芽、长大、开花、结果,他就属于你,你不给他阳光或将他风干,他就不属于你。这颗种子的名字叫做“天性”。天性中包含了一个人在性情、智慧、德志等方面重要的潜在能力。

先从“四通”的角度说儿童绘画。

一、绘画通文,画中有文思。

一张图画中隐含了一个故事,儿童如果能将图画丰富表现出来,就说明在这个过程中,思路一直连续着“动笔即思”,哪有不伴随思考的动笔呢?

画的过程中形同于在心里写作文,只不过是把文学藏在心里,把线条表现在了纸上。《谁碰倒了盒子》是画三格连环画,《魔法师》等课程都是在画故事,故事性的绘画就是让孩子把故事变成画面表现出来,不理解整个故事,不了解故事发生的细节怎么能有细致的画面表现?有时学生编了一个故事,把心中创意的故事画出来,这就等于原创了故事脚本,又原创了画面,相当于既是编剧,又是导演,这样的绘画对学生的作文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
二、绘画通字,因为字和画都是符号和图形。

绘画是要造型的,哪怕画一个简笔画的人物也要由各种图形组合,组合的比例要恰当,五官、四肢、动态都要表现出来。

写字呢,字中也有图形,“日”是长方形、“上”是三角形,每一笔的长短比例都要合适,字的点、横、竖、撇、捺等笔画相当于人的五官四肢,或是树木的枝叶花果。

可见字和画是相通的,学法也有相同之处,能画好画的孩子,也能用心写字,字形肯定也会把握好,虽然不是所有画家都是书法家,但所有画家的字却都能超过了一般人的书写水平。

在绘画中,图案是很精细的,图画中的圈圈点点、折折钩钩、横横竖竖的图案同时也是为写好字打基础,学前儿童学画画后,手指灵活,控笔能力增强了,对写字有很大的帮助。

三、绘画通理,画中有理性的逻辑思维。

绘画不只是感性的抒发。比如画一只小白兔,头、耳、身、四肢的结构不能错乱,不能将眼睛长在腮帮上,不能将前腿长,后腿短。这是基本功,至于有了这个基本功再创意一只会飞的兔子,三头六臂的兔子是另一回事。

在《印象线描》课程中有一课画的是宝塔,学生要用30只不同形状的印章组合宝塔,如果没有对塔本身结构特点的理解和对图形的理解,30多只印章就会乱成一团,不就成了废墟吗?这个创意过程看似有随意性,但也不失理性的分析、用心的把握,光靠热情和兴趣怎能设计出奇美的宝塔。

初学绘画的小朋友,往往几分钟就完成一幅画,但想深入下去,就很难了,因为小朋友是完全抒发式的“意向表达”,缺少理性。但随着年龄渐大、画工见长,到了8~9岁时思考就深入了,深入的思考往往带有更多理性的成份,但见画面一层一层深入、色彩一层一层深入,有一定的规范性。这样的画面情理交融,很美。

虽然绘画中可以训练儿童严谨的逻辑思维,但也不必把绘画当成逻辑思维训练的主要工具,因为其它科目在这方面更具有强化性,儿童的逻辑思维训练、左脑开发并不缺少,而缺乏非理性思维,开放性思维的训练。

四、绘画通识,画中有丰富的知识。

儿童绘画并不像成人一样去专修花鸟、山水。儿童绘画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,形式多样指的是绘画的画种,如油棒、彩笔、水彩、水墨、线描、印绘、手工创作各种纸张,形式上各样会引起更多兴趣,激发创作热情;内容上的多样体现在题材上,要包罗万象才好。自然万物、各种故事都可以入画,这样学生才能大开眼界,画得多,了解的就多。蜘蛛几只眼?青蛙几只脚趾?瓢虫几条腿?螃蟹的腿有几节?啄木鸟的嘴有多长?树是怎么分枝杈的?花瓣有多少种形状?多少种组合等等,这些知识都可以在绘画中获得,而且绘画的孩子对这些都感兴趣,一旦画过印象会更深刻。

绘画比阅读有更深刻的体验,因为阅读动脑、动心,而绘画是动脑、动眼、动手、动心的多维体验过程。

绘画中的八达:

一、达意:达到创意的目的。

把自己的心意通过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叫表意,创造性表达出来叫创意。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意,没有变化就没有创意。表情的变化有喜怒哀乐、动作的变化有行走坐卧、色彩的变化有冷暖明暗。还有环境的变化,情节的变化等等。

因此绘画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创意空间,尊重孩子内心感受,让孩子能通过画画表现自己的想法,当孩子有了创意的自由度,也就会产生创意的快乐,有了创意的快乐,他们也就更喜欢绘画了。

如果把画画课堂变成拷贝式的复制,只能算是练了绘画的基本功,但问题是孩子不喜欢画了,反而什么基本功都练不成。神墨绘画的教学策略是:先让孩子喜欢,他们喜欢就会多画多学,多画多学中就会逐渐加深难度、加强造型能力的训练,在快乐创意的过程中,让学生主动去克服造型难题。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的孩子对图形、符号、点和线的敏感,这些不起眼的点、线、形在孩子的眼里就是一个想象创意的天地!

二、达动:达到动眼、动耳、动脑、动手、动口五维并用的目的。

画画要用眼去观察、用耳听故事、用脑去想象、用手去画画、动口去表达所画的内容,这是一种全维度训练的过程。画画可以“五维并用”,这就是绘画科目的奇特作用。

在绘画中观察到了什么?形状、比例、色彩、质感、光泽,这仿佛是一堂观察力培训课。

在绘画中听到了什么?老师的故事或对画面的构图、意境的描述,这仿佛是作文分析课。

在绘画中动脑想什么?要想如何构图、如何把握比例关系、如何变化出不同的造型、如何变现出故事情节、如何安排画面角色,像一个导演在构思一部电影,这仿佛是一堂头脑风暴课。

动手画什么?画人物、山水、花鸟虫鱼什么都画,要先画大体轮廓再画细节,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主次关系、黑白关系、色彩关系、疏密关系。总之,这是一种对手部技巧的精细考验课,一旦练成就心灵手巧。

画画中动口说什么?说画里的故事、说创意想法。这样表达往往围绕着画面形象来完成,形同是口语训练课,这对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很好的训练。可见,在绘画中有对眼耳脑手口的训练。

三、达静:达到安静的目的。

只有安心,才能静下心来,这就是安静的原意。

有很多家长反映:“孩子平时好动,但一画画就静下来了,一画就一两个小时,什么都忘了似的”。

学画是动静结合的活动,进入到创意和细节中后,孩子就会“入戏了”,进入完全忘我的状态。通过学画可以集中注意能力,养成坐住板凳、静心思考的好习惯。这种学习习惯自然会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,学习能力必会大大提升。

安静绘画可以克服躁动,生出耐心,可以让心更有力量!

四、达悟:一悟一世界,提升体验感悟的能力。

通过眼耳脑手口五维体验完成画面,这种学习过程非常符合开启悟性之门的学习定律:体验—感悟—认识(学到知识)。在美国及某些国家,人们宁可用80%的时间让孩子去体验、感悟,而用20%的时间去传授知识。

绘画是完全体验式的学习活动,通过五维参与去体验感悟,最后获得绘画技巧与知识。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笔随心动去体悟,这种体验你不画是不知道的。

五、达情:丰富心灵情感,提高情商。

文学家、艺术家的情感是丰富的,他们在长期创作中让心灵变得十分敏感,在艺术家眼中,往往是“草木皆有情”。

儿童在绘画中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,很多小女孩都喜欢画小白兔,画起来没完没了的,其实,她是在表达对小白兔的喜爱之情,也有心理学家做过测试,发现爱画人物的小朋友社会交往能力都较好,因为他(她)能懂得对方,有很好的“共情”能力。

通过绘画,可以引导儿童热爱大自然、热爱生活、珍惜小动物、理解人类情感、发现点点滴滴的美,呵护一草一木,关注细节,了解自己的内心情感,抒发自己的感受(进行心理调整),增强自信心等等。

绘画对情商的培养有极大的促动作用,我们在课堂中为能达到这个效果而设置有寓意的故事情节。再加之老师有意的引导,一定会产生良好的“画外的收获”。

六、达美:审美能力的提高。

审美是对美的标准的最基本判断。儿童最初由看一幅画知道画面的美,到由画一幅画知道画面的美,最后是成为一名小画家。儿童在画画中知道了安静是美的,耐心是美的,克服厌倦是美的,不断发现是美的,能够创意是美的,直至知道尊重老师是美的,与人合作是美的,认真做事、好好聆听是美的。儿童还应认识到与人为善是美的,热爱大自然是美的,对自己有严格要求是美的,承认缺点是美的,积极上进是美的……这些在学习绘画过程中会逐渐获得。学画只有学到这些才是有益的,终生受用的。不能越走越怪癖,越孤独……

七、达艺:开发儿童艺术的天赋。

宫崎骏说:“儿童五分钟的经历,甚至胜过成人的一年”。说明儿童的悟性之高,说明儿童时期教育之重要。每个孩子天生就是爱画画的,但有的家长可能在不经意间泯灭了这颗绘画的心。

有的家庭是“理科型”的家庭,父母学理,在父母影响下孩子也趋向了“理”,做事像下围棋、想事像做数学题、处理问题像给计算机编程、看问题只纠对错的答案,这些都离艺术偏远了,艺术是讲用心的,而不能只用脑,如果“理科型”的孩子能学习一下绘画或其它艺术,对改变家庭思维结构、优化家庭文化有很好的作用。

八、达德:通过艺术提高道德修养。

一个画家被请去画十八层地狱的画,画了三年后,他的表情改变了,人们见了他总觉得他面目冷冷的,目光中透着杀气。后来又有人请他去画庙里的菩萨,他画画时自然模仿菩萨的微笑,三年后人们发现他也像菩萨一样有亲切的微笑。

艺术和心灵本是相通的,常画画就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灵,通过绘画教育可以塑造美好心灵,经常接触美或创造美的人,心灵就会变美。

因此除了绘画能力,还要通过多元科目、多元课堂形式来让孩子学会谦让同学、感恩老师、感恩父母、谦虚用功、耐心做事,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、学习习惯、做事习惯。

四通:文、理、字、识;八达:意、动、静、悟、情、美、艺、德构成了神墨绘画的核心价值,也是绘画教育的核心目标,有了核心目标,方可称为“以画化人”、“意绘启慧”,这样一来,启迪天性也就能够在教育中真正实践了。

【摘自《神墨教育》报总第104期第三版】
\

近期文章Latest MOREM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