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了解课堂,就谈不上有效管理,品质化进程也就成了纸上谈兵。
2015-12-15
[作者] 马鑫

学校的品质,落脚点还是教学质量。神墨发展至今,凭借的正是对于教学的精致打磨,与对课堂的极度重视,若失去了课堂这一主战场的优势,硬件装饰、团队构架、文化建设等等板块的工作都将被架空。在2015年开始,神墨总部也提出“校长下一线”的思维——此处并非“关注一线”而是“下到一线”,此举意义究竟在何?

在过去社会对教育认知普遍落后的时期,教学质量依靠于遵守教学流程与规范;然而随着发展,家长认知与水平提高,学生独立性与个性也愈发凸显,使得教学工作随机性、因材施教性与因地制宜性越发明显,教学质量的把控变得多元、复杂,教学工作越来越强调参与者的技能、心态、认知等综合素养。

在民办教育软硬件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,在神墨盟校步入变革、突破性发展的背景之下,在可预见的未来之中,我们可以想象,学校管理层将逐步面临越来越多的行政及管理工作——导致分配在学校一线的关注时间减少,因此离老师和课程越来越远。这种“远离”应该引起的警觉——课堂,不只是听听课的地方,不能索性把这一块交给执行校长、课程负责人,或者做个样子去教室转转——课堂是校长联系老师、学生的纽带,是学校一切品质、文化的核心所在,是办学的主战场,是学校生命线。

因此需要明确指出的是:校长或许不是最优秀的老师,但在品质化建设阶段,其也一定要懂教学、懂课程——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指导的“教育领导力”,无疑是学校高层管理者(包括校长)的专业能力的核心,无疑是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核心领导层驱动品质化办学的根本。

这就是为何要“下到一线”,并不是让校长等管理者取代老师的地位,而是“跳出课堂搞管理久了”,就必须“下到一线”才能够实实在在抓教学。只有亲身下到课堂,才能理解学校、理解课程、理解教师和学生,甚至理解家长和社区。否则,抓教学、抓业务就变成了一味强调的空谈——领导者长期远离一线的结果就是无法提出具体行之有效的措施,停留在泛泛而谈、空提标准的层面。这样一来,引领能力弱化,老师们肯定会“你说你的,他干他的”。

在课堂这一维度,“有你不多,无你不少”时,校长及管理者会渐渐失去课堂话语权,结果是失课堂者“失天下”。毕竟,学校是教育的圣地,管理层很大程度上也担任着“老师的老师”的职责。

因此,“教育领导力”及“课程领导力”是校长及所有课程领导者的领导力之核心。

从李绵军本人的经历,与其近期在全国的关于课堂的讲座来看“一个内心深处向往着课堂、觉得做好一名老师是至高荣誉的校长(或管理者)”是容易驾驭学校的综合发展的,当然这里也要强调,校长的职责所在,需要全局视野、跳出课堂的眼界,但这并不影响对教师职业本身的向往与敬畏。现代学校,尤其是新时代的突破型发展的民办教育,其领导层需要有使命感、大格局、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同时,也需要教育领导力。

与此同时,学校的课程体系也应当纳入学校的战略规划之中,这并非是开设几门课程这样简单,而是要求每门课程的理念落实和学校整体办学理念之间的呼应,这需要关注到所有的课堂——常态化地对各类课程、不同教师进行听课和评课,有条件的要深入到教师的备课流程、教研现场与教学大比武等活动中。

许多校长或者主管困惑于和老师的关系总是疏远,甚至缺乏彼此的信任,某种程度上就是由于这种教育领导力或者课程领导力没有建立,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认可,是构建自身领导力的地基——并非一定课上得比老师好,而是“身在一线”的状态必须有。在教学上的碰撞,往往能引发一线老师对学校管理的深度认同,课堂这一维度中的距离,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管理的有效程度。

每一位学校的领导者(与管理者)都各有擅长,但到了当下这个阶段,更需要综合发展,尤其应当重视自己在管理能力与教育领导力之间的平衡。学校高层不仅应当是行政管理方面的专家,更应是课堂管理方面的能手(或者指导者与监督者)。不了解课堂,就谈不上有效管理,品质化进程也就成了纸上谈兵。

【摘自《神墨教育》报总第105期,第七版】
\

近期文章Latest MOREM>